资讯中心

宋华: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最大问题是“雷声大雨点小”

      “我个人觉得,目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阶段。”1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提出,如今,国内供应链金融最大的问题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家似乎都对供应链金融抱有很大的热情,但是目前来看,供应链金融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
      那么,供应链金融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产业端的问题还是金融端的问题?接下来又将走向何方?

1各方主体均存在问题

      最近,国家对产业金融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比如,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2019]155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空头支票违规行为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第一次从监管方的角度,正式提出了要依托核心企业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今年3月份,国务院提出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促进中小微企业全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而且增速要不低于30%;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以下简称“226号文”),提到核心企业不得一边故意占用上下游企业账款、一边通过关联机构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赚取利息,不能靠拖欠应收账款来获得所谓的发展和收益。
      在226号文中,特别提到要提升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这实际上是对供应链金融发 展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此,宋华认为,226号文几乎已经把供应链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都提出来了。      不可否认,在供应链金融行业中仍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良越位”的问题。金融归金融,产业归产业,产业一定要把数字化的能力搭建好,而金融则是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在宋华看来,供应链金融各方主体都有着自身的问题:      从产业端来讲,企业埋怨金融机构,而忽略了供应链的建设和夯实,因此难以展现业务的质量和供应链运行的稳定。另外,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协同合作网络,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是不可能真正把资金引导到产业过程中的。

      从资金端来看,金融机构不懂产业,缺乏对产业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目前,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产业的了解非常缺失,甚至还不如一个VC对产业的了解,因为VC基本都是要对产业进行净调和研究的。同时,金融机构也忽略了资金流的全面管理。因为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借贷,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应该是疏通整个产业的现金流,而现在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却过于关注借贷和利息。此外,过于关注核心企业,很多金融机构仍然停留在主体信用阶段,但目前而言,核心企业有可能是最不可靠的,因为一家市值500亿的上市公司很可能一夜之间就破产了。因此,宋华提醒说,不要再迷信核心企业了

      从管理端来看,首先是无差异政策导致政策的失灵。比如,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国内很多部门下达了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和借贷的一些支持政策,包括降息、降准。但这个办法是否有效?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无差异政策带来的结果并不理想,而且今年第一季度银行业的坏账率是2.06%,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6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些中小企业拿到了银行的钱后,并没有去做复工复产,而是去炒房了。

      另外,刚性政策使得政策和实际脱节。的确近几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政策支持,但截至目前,似乎并没有收到良好的实际效益。第三,各管理部门的政策不协调。尽管226号文出台了,但是如果各部门不互相配合,226号文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终究无法落地。

2数字科技赋能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供应链金融最本质的问题去找答案。”宋华表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一定是风险识别与控制,因为金融的本质就是风险、估值与信用

      但众所周知,当今产业风险的管控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现在的供应链已不再是单一的个体或者链条,而是越来越趋于组织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基本上都是在大量主体、大量资产、大量经营环节下进行的。在这样复杂的企业网络背景下,信息稀缺就成为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比如,仓储货物的真实状态,信息数据的质量问题。宋华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应该牢牢要抓两端:一端是资产、一端是资金

      首先,在资产端一定要做到资产透明化管理。而要使得资产透明,就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底层交互客观化。把以往对人的信用管理转到物的信用管理,不要仅仅关注法人的信用问题,而是一定要注重企业资产和业务本身,一定要看物跟物的关系,用物跟物的关系推演物跟人的关系,辨别认准承担资产和业务的企业是谁,再来看法人。此外,底层交互客观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做资产细颗粒度的管理,资产不能穿透,所有的供应链金融都将是灾难。

      二是末端业务自治化。要解决供应链透明可塑与抑制系统之间的矛盾。因为每一个法人都有不同的诉求,也有各自不同的信息化系统,使用的系统和技术也是千差万别的,要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建设数字化仓库和数字供应链。

      其次,在资金端一定要到资金的清晰化管理。资金清晰化首先要做到债权、债务结构客观真实,还有就是主体信用做到自治化,只有这两端问题解决了,供应链金融行业才能够有长足的发展。

      而要真正解决以上问题,宋华对记者说关键是要应用大量的数字科技赋能到产业中去,让产业数字信用得以体现,进而再去做供应链金融。

      那么,什么叫做数字信用?数字金融特征又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第一、实时,所有供应链运营和物流运营中的信息,一定要在零延迟的条件下获取,否则就称不上数字信用。

      第二、透明,所有供应链和物流当中的运营信息一定要做到可视可见。

      第三、场景交互,就是多场景、多要素之间能够相互验证,否则很难确保业务的真实性。如此说来,数字仓库的概念不仅仅是仓库的数字化,更是整个物流过程的数字化,如果没有整个组织方式的数字化,仅仅是仓库数字化,就难以确保场景的交互问题。

      第四、可追溯,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去建构整个数字化架构。针对这一点,宋华表示,一是要结合产业状态、产业场景去搭建一个技术中台,就是可以实现“四单”标准化问题的平台,即仓单、运单、提单、面单的标准化、数字化,这也是最基础的设施。当然,还包括应用基础设施,比如合约、发票、税票。所以“四单”+“三票”就是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二是搭建数据中台,打造一个有机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所组成的数据库,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数据源的真实性以及原生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三是AI中台,通过获得的数据,如何进一步对仓储、采购、运营进行支撑,那就需要一个智能场景模型。

3生态化发展思维

      目前而言,做供应链金融一定有生态化发展思维。实际上,从当今产业生态路径来看,供应链金融大概有三类途径:

      第一类是核心企业的生态构建,这类产业生态主要由核心企业推动,联合关联合作企业,共同建构生态,基于共同的产业平台,实现产业网络的数字化,渗透到供应链运营各个环节,并嵌入供应链金融业务。

      第二类是平台企业的生态,这类产业生态主要是由平台科技企业推动,通过建立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联结供应链运营的参与者,帮助实现组织之间的协同,从而引导供应链金融。

      第三类是产业资本所推动的生态,这类产业生态是由资本牵引推动的,将产业的各方资本方、资金方、政府全部连接在一起,通过投资对产业或地方平台头部企业的整合,并且通过标准化供应链功能平台,实现产融结合。

      现实情况来看,这三种供应链金融生态打法均处于实验阶段,且他们对金融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其实,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借贷,客户还有支付清分、金融资产易、保险等功能。

      “226号文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把保险写进去了,比如在数字仓库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保险的加持,仅仅是所谓的仓单融资,是很难做下去的。”正如宋华所言,必须是多个金融产品的组合拳,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如此来看,国内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前途漫漫,只有做到扎根产业、服务实体经济才会得到长足发展。(本文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0年第24期)

公司动态

联系我们

400-806-2661

联系邮箱:kefu@66yunlian.com

关注我们

66云链订阅号
66云链视频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
66云链企业微信客服

©2017-2024 66Yunlian.com版权所有 ICP备案:浙ICP备2021027111号-1

联系我们

获取报价
联系我们

扫码联系我们的企业微信客服
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