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新华社|宋华:数字信任将拉开供应链金融变革大幕!

国内大宗商品存货融资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推动行业信用体系从主体信用转变为动产价值?货主、仓储和银行等各参与方都应注意什么?2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国内供应链金融权威专家、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宋华教授在做客某档财经类直播节目时,进行了主题为“破局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的专场直播交流。

内容整理自宋华教授直播答疑实录

01

【主持人】我们知道,前几年某港口的大宗商品仓单融资欺诈案件给中国存货融资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几近导致大宗商品行业的信用崩塌。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宋华】仓单融资或存货融资是一种基于物的信用,也就是基于经营过程中的商品或者流动资产产生的金融行为,这一融资形式在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也是目前供应链金融最为基本的业务产品。但是这一金融产品在法制不甚健全、道德风险较高的环境下,容易产生诸多的问题:

首先是货难控。一般质押的存货都是由第三方代为管理,但是大多数目前的第三方仓储管理粗放,主要依赖人力操作,这时仓管员的责任心,甚至道德风险的程度都会影响质押存货的安全,加之货主或者金融机构无法实时查看和监管货物的状态,就特别容易发生质押存货的虚假现象;

其次,钱难融。有时货权不清,货物和仓单一致性难以验证,影响仓单的转让和交易,货权和资金流不同步,存在风险;

第三,价难估。货品价格波动大,价格风险高,非标货品流通性差,处置困难。上述三大问题都是制约仓单融资的重要因素。

02

【主持人】现在一谈到供应链,一定去关注供应链金融,就想到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的ABS。但很少人去关注引发这些金融行为背后的“物”的信用——即“物”的流转状态,特别是它们在产业链中的流转与增值。这种现象应该如何理解与纠正?

【宋华】对于这个问题应该首先知晓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供应链金融不同于其他的金融形态,它是基于供应链运营基础上,针对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业务关系而形成的金融行为。因此,供应链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对于金融行为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应收应付是针对商流而言的,它反映的是交易的行为和结构;而仓单质押、存货等对应的是物流,反映了交易的标的物和交易的形态,这两者都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

之所以目前很多金融机构不太愿意涉及物的信用,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交易的行为容易确认,但是交易的资产却难以管理。在信用体系不尽完善的条件下,应当同时抓商流和物流,即将交易行为的管理与物的管理协调起来,没有物的保障,交易行为本身的真实性会有质疑;同样没有行为的确认,物本身的归属和权益也会受到挑战。因此,只有在建立综合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开展金融,这样才能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

03

【主持人】您一直关注数字技术对供应链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建立可信数据池和可信资产池”等一系列建言。您认为供应链的数字化有哪些特点?这种技术发展的趋势,会对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的风控痛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宋华】供应链数字化指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让供应链运营的效率更高,或者能够创造新的机会,事实上供应链的数字化有几个特点:

一是工具性。即借助于一定的技术赋能到原来低效率、高成本的地方,力求改变;二是相互关联。即管理中所有的参与主体、资产、信息化系统、业务等一定是高度连接;三是智能化。即借助于ICT能够实现大规模的优化决策,改善管理绩效;四是自动化。即业务流程能够通过信息化设备来驱动,进而替代其他低效率的资源,特别是低效率的人工介入;五是智慧化。即能够推动整个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包括联合决策、公共系统投资、共享信息等;六是通过提供整合化的解决方案创造新价值,或者以全新的方式满足现有价值诉求。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强调的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确立数字信任,数字信任的核心有四点,即实时性,即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中的信息能够零延迟为关联方获取;透明性,即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的过程能够可视、可见;关联性,即供应链运营和金融各环节、各主体相互之间能够相互印证、相互校核;全周期性,即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能够全生命周期管理。显然,这四大特性对于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非常重要。

04

【主持人】在推进数字化供应链的今天,如何防范青岛港、钢贸案等类似案件的再度发生?货主、仓储和银行应该都注意哪些方面?

【宋华】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解决问题:

宏观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物权担保等法律制度。尽管《民法典》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关于货权的界定、抢货责任的确定等等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观层面,目前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是因为我们缺乏有关函证、仓库等各方面的规范、标准,如果产业的要素都不规范、管理行为难以衡量,供应链金融必然会存在很多风险,因此,行业层面尽快完善数字仓库的标准、函证的规范、标准以及公示责任的确立等等;

微观层面,如同以前讲的那样,需要多方协同,建立可信业务数据链、可信资产运营链,以及可信行为证据链,非常重要。可信业务数据链针对的是供应链交易全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可信、可靠;可信资产运营链,针对是资产操作和运营信息的可信、可靠;可信行为证据链,针对的是供应链参与主体的行为可溯、可靠。

05

【主持人】您曾提出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的未来发展一定要与“数字供应链平台”、与行业发展、与产业技术相结合。现阶段,产业界也在从传统供应链向数字供应网络发展。您认为提供SaaS服务的第三方数字化平台在其中的作用有哪些呢?您能否以业内相对领先的数字平台为例来做说明?

【宋华】产融结合需要产业,每个产业都需要重构产业组织方式,把金融思维融入到产业里的每一个交易场景,让金融成为流淌在产业里的血液,加速产业资金周转,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建立数字平台——当然,还有制度,但站在产业、站在企业的层面来看,现在破这个局的恐怕只能靠数字平台寻找可能的方法。我不敢说是一定,但是是可能的。

因为只有建立强大的、真正的数字平台,供应链金融才能落地,否则的话政策就无用武之地。这就涉及一点,今天的供应链金融在呼唤什么?在目前中国的场景下,真正要推动供应链金融,只能是建立从人际信任、或者说主体信任转变为数字信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数字平台概念的原因。

以中化能源科技打造的区块链数字仓单平台为例,该平台通过融合区块链、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对大宗商品等进行价值锚定,实现供应链中“车-船-库”实时物流闭环管理,通过商业票据与实体货物交接对应的方式,完成从物流闭环到信息数据闭环的大区域移动定位功能,使得货物、运输工具、货物单证、支付凭证与发票和货主身份五位一体,实时无缝捆绑,确保仓单能附着物权。

实践表明,中化能源科技的区块链数字仓单平台可有效防范仓单造假、重复质押等风险,解决货权清晰、物流溯源、价值保障、流通变现等难题,推动信用体系从主体信用转变为动产价值,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符合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的。

另外,针对仓单应用涉及法律、商业交易、仓储物流、金融等一系列专业,其对跨行业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业内很多人士对仓单概念和仓单应用存在很多疑问的现状,中化能源科技特在“66云链订阅号”开设了《专家谈仓单》专栏,邀请兼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相关资深专业人士,从仓单的基本概念入手,从仓单的种类、交易、金融、司法实践以及仓单应用所涉及的生态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分20多个子题目逐一进行条分缕析。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这个专栏。

06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用区块链做数字仓单等电子凭证的拆分、流转,您如何看待这里面的风险与价值?

【宋华】目前有关数字仓单的拆分、流转尚没有真正的成熟实践项目,目前大部分做的是基于应收应付形成的电子标准函证的拆分流转,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的基于改革的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供应链票据拆分流转。

数字仓单拆分,我个人认为是可以未来探索的方向,但是这就涉及到前面讲的数字仓单的规范、标准,以及对资产全周期的管理,这一问题如何系统解决,需要做广泛的调查和探索。

当然,应对交易市场的标准仓单拆分流转是可以切入的场景,商业仓单的拆分流转还需要关注,也需要制度、法律上加以完善。

07

【主持人】我们知道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产业链服务的,嵌入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才有生命力,就数字仓单这种商业单证而言,如果形成一个贯穿产业上下游的仓单联盟,同时打造一个数字仓单池来对应您提出的数字资产池来解决炼化行业的融资问题,特别是下游中小化工企业的融资问题会不会有所帮助?

【宋华】的确,形成上下游的仓单联盟非常重要。供应链金融就是需要打通上下游,形成一体化的运营场景,并且形成良好的作业规范和标准,并且把握资产流动的状况,特别是资产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只有这样,金融才有施展的空间,风险管控才能落到实处。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正是需要对资产的来龙去脉要加以把握,因此,在建立数字仓单池的过程中,需要清晰地把握仓单背后资产的质量和状况,没有精准的管理和对资产质量细致的分析,容易产生风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金融产品,不变的是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即供应链结构信用、物的信用和数字化经营主体信用的结合。

08

【主持人】您认为如果上述的方案可行的话,在此资产池之上发行基于穿透到实物层面的数字资产ABS是否可行?在现有监管层面还会有哪些需要政策明确的地方吗?

【宋华】基于资产池发行资产证券化是可行的,关键是要资产穿透。当然,资产穿透其实能做到不是非常容易,我曾经谈到过,资产穿透就是要做到“底层交互客观化”,“末端业务自治化”。

底层交互客观化,指的是供应链交易和运营活动能够做到真实、细致、透明化反映,从而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交互的客观体现,以及业务背景真实性基础上细颗粒度风险管理,进而激活物体本身的新经济价值。

它有两个含义:即一,是如何通过ICT赋能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管理,进而推演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另一个重要涵义是,资产的细颗粒度管理,所谓细颗粒度指的是供应链金融管理中对资产状况的把握和管理是基于每一件产品、每一项活动的真实状况和信息,以及可能的变化。

末端业务自治化,指的是供应链运营每一个阶段、每一项活动的自治和行为驱动的自组织智能业务实现。该目标也同样包括了两层涵义:

其一,按需自主配置的场景化动态业务模式的建立。要实现这一要求,必然对ICT产生了新的要求,这包括产业互联互通需求与利益相关方异构信息系统集成之间的矛盾;复杂多样化业务管理需求与快速应用服务开发部署能力之间的矛盾;多样化高并发应用支持需求与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

其二,末端业务自治化也需要解决标准化、集约化平台化的智慧云服务。如果供应链中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环节、以及不同的要素之间难以实现业务的标准化以及数据信息的整合管理,供应链金融因为信息不对称也难以持续开展。

公司动态

联系我们

400-806-2661

联系邮箱:kefu@66yunlian.com

关注我们

66云链订阅号
66云链视频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
66云链企业微信客服

©2017-2024 66Yunlian.com版权所有 ICP备案:浙ICP备2021027111号-1

联系我们

获取报价
联系我们

扫码联系我们的企业微信客服
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