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数字信任是产业数字金融得以成功的关键

      根据工信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与此同时,面向能源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在按下“加速键”。以此为目标,今天的文章将会就能化行业数字产业金融做一详细分析。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数字信任的起点,就是满足监管机构的KYC(知晓你的客户)要求。准确来说,就是产业数字端提供给金融机构进行经营决策的数据要达到16个字的要求。即:“交易真实,数据准确,信息完整,状态实时”。这是一个基于场景端金融科技手段才可以实现的要求。这个要求无论对商品交易,还是服务交易都是一致的。
      所有围绕且满足这16个字展开的数字化场景端能力,构成了符合监管条件的完整体系和机制。在传统的产业场景中,金融机构不可能把触角完全伸入产业端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使用产业端的数字化能力给金融机构提供功能性的输出,就变成了这两个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一种融合。

数据有效闭环

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根基

      现阶段,金融业考察企业经营状况,主要是基于反映生产经营过程的现金流和经营结果的盈利数据,从而形成对企业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的判断。这些都是从财务核算这种间接性结果推导出的企业经营好坏的评价,以此形成对企业各种融资需求的应答。我们知道,通过财务造假骗取融资已经是全世界的顽疾。那么,产业界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与金融机构在数字化的层面开展合作,来解决监管部门的16字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造假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困扰,已经是一种迫不及待的需求。

66云链数字化转型架构图

数字孪生技术

重构产业数字信任

      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单一的融资需求。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为了在竞争环境下降本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此输出给金融机构的能力只是这种转型的衍生功能。

01

方 式

      就数字孪生技术来说,般我们把产业界的数字孪生定义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资产孪生,另一种是过程孪生。前一个重点在用数字技术描述现实存在的资产及其环境,后一个则是用数字技术描述特定产业运行的动态过程和环境。

02

来 源

      数字孪生的镜像来源是传感器、数字传输与显示技术,是一种客观状态的数字化重现。由此,我们很清晰地知道,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得到的实时数据是一种客观世界的真实数字镜像,这种数字镜像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可视化数据,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表现方式。
      在数字孪生环境下形成的数据流是以时间轴为基本参照坐标,相关数据展现在人工界面之前已经被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存在人工干预的可能。而随着传感器精度的提高和防伪算法的应用,要刻意在一个日常高频率采样运行的系统中,更改有逻辑相关的多维度实时数据的成本是很高的。加上,还有独立于企业系统的第三方数据验证和人工采样检查存在,这种造假几乎是不可能的。

结果

      因此,在金融应用场景中,来自数字孪生系统产生的数据和实时验证结果是值得信赖的,这是一种数字信任的机制。这种机制,输出的不仅仅是一组二进制的代码,还包括了提供这种数字信任所必备的验证条件与参与者的商业中立关系。通俗的说,就是作为金融机构,直接考察来自产业端生产一线传感器的数据是否值得信任,必须符合特定的商业原则和验证手段。数字信任是一种机制和方法论,这种机制和方法给金融机构深入产业第一线、取得金融应用所需要的可信数据提供了保证。

66云链智慧监控大屏

      为了满足金融应用的需求,一般会在产业一线的关键工艺位置由金融机构自行布局独立的传感器,经由第三方独立信道传输实时数据,同时在电信营运商的边缘服务器上与阈值进行高频比对,再与产业一线得到的实时数据进行逻辑比对,并在独立第三方的云端得到一个真实的账实匹配结论。一旦这个结论被证伪,将触发一个涉及相关所有人的预警信号,这种预警信号会随着警示等级的不同触及不同的决策层面,直至向警方报警。

可信任的产业数据

催生同生共长的产融关系

      在产融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这种由数字信任机制得到的数字资产才是可以被真正挖掘出数字价值的可信数字资产,通过长期积累得到的这些可信产业数据,在捆绑了交易与支付数据以后才有可能形成数字信用,久而久之,才会变成金融机构认可的数字担保。产业与金融双方进行这个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强认货,弱认人”的金融业务新共识,通过对“物”的客观感知和计量来解决有可能出现的虚假经营评价。我们把“控货”和“控货权”作为改善产业金融需求的一种创新和实践。

      所以说,真正的产业数字金融的表现形式是产业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融合的结果,是一种同生共长的关系,伴随着这种全新的产融关系,无论是产业界还是金融界都将会出现颠覆性的巨变。

公司动态

联系我们

400-806-2661

联系邮箱:kefu@66yunlian.com

关注我们

66云链订阅号
66云链视频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
66云链企业微信客服

©2017-2024 66Yunlian.com版权所有 ICP备案:浙ICP备2021027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