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油价暴跌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引爆全球金融危机,股市等迅速被金融海啸吞没。从9月12日到11月20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在仅仅两个多月里,就分别大跌34%和40%,均陷入熊市。
当时的国际石油市场也遭到金融海啸的强烈冲击。
在暴跌之前,国际油价从2002年至2008年上半年,曾经持续上涨。其原因有多种,但上涨动能主要来自美国和中国。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泡沫,推涨包括油价在内的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中国当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其石油消费量的快速增加。当时国际上出现了“谁能为龙(指中国)提供足够的燃料(Who can fuel the dragon)”的担心。国际金融界借用这种担心炒高油价。另外,当时印度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旺盛的石油需求也对油价起了推涨作用。
但是,由于金融海啸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油价走势急转直下。2008年7月3日,国际两大基准原油价格布伦特和WTI分别创每桶146.08美元和145.29美元的历史最高收盘价。后来油价从历史性高点后回落。雷曼兄弟破产刺破了次贷泡沫。之后国际原油价格与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携手大跌。2008年12月19日,WTI跌至每桶33.87美元,和当年7月3日创造的最高纪录相比,不到半年就下跌了每桶111.42美元,跌幅为77%。12月24日布伦特跌至当年最低价格,收盘价为每桶36.61美元。和7月3日的高价相比跌去了每桶109.47美元,跌幅为75%。
市场里的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不过它忽略了国际油市的韧性已明显增强这一重要事实。
“欧佩克+”是欧佩克的升级版,它把控国际石油市场的欲望和能力远远胜过欧佩克,一个重要表现是其峰会召开的频率。自2016年底成立后至今,“欧佩克+”举行峰会的频次远超历史上的欧佩克。最近两年“欧佩克+”甚至曾经做到一月一峰会。频繁的会议让“欧佩克+”可以针对石油市场里的重大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并让它变得既灵活又有力,成为国际石油市场里更加举足轻重的力量。
最近“欧佩克+”基于某些考虑,打算暂时放缓开会的节奏,但是这并不会明显削弱“欧佩克+”的影响力。在“欧佩克+”内部,建立了联合技术委员会(Joint Technical Committee)和联合部长级监测委员会(Joint Ministerial Monitoring Committee)等机构,它们随时对石油市场的变化和油价的波动进行监测,并向“欧佩克+”各国能源部长或更高层次的政府官员负责。各国高层将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决定是否召开紧急峰会并做出石油产量等决定。可见,虽然2023年“欧佩克+” 召开峰会的频率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制度设计的优化,“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掌控能力不会变弱。
“欧佩克+”及其核心国家近期的油价政策十分明确,限产保价是其主要的政策基调,这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不管世界金融市场如何风云变幻,2023年国际原油价格大跌的可能性都会较小。
除了制度因素外,供需基本面也会对现阶段的油价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虽然近期国际油价出现了较大跌幅,但是国内外主要能源研究机构仍然认为2023年世界石油的供求关系将不支持油价下跌。比如,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最新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提出,2023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计将同比增长200万桶/日,明显超过160万桶/日的供应量增量,到下半年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将趋紧,石油库存将减少。供不应求将对油价形成有力支撑。
另外,油价继续去泡沫的空间已经很小。2008年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前,油价无疑存在较大泡沫。但目前石油市场的情况大不相同。由于俄乌冲突,2022年3月国际油价曾经大幅上涨,布伦特最高上涨至每桶127.98美元。但之后油价已经明显回落。在今年3月初之前,布伦特油价曾连续两个月在每桶85美元上下波动,而这个价格与2022年3月8日创造的阶段性高点相比,已经下跌了每桶43美元,跌幅超过30%。因此,3月初之前油价去泡沫的空间本就不大,而目前继续挤水分的空间显然更小。这些也决定了今年的油价即使进一步下跌,下跌的动能也会远远小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