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由贸易金融杂志、中国产业数字金融 50 人论坛举办的“2025年第十届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上,66云链董事左杨农受邀发表了题为《流程工业产业数字资产的应用场景》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逻辑,正在从“票据信用”向“产业数字信用”转变。而66云链正在构建的,正是这项“产业数字化底座”:通过沉淀可穿透、可验证的产业数字资产,为金融机构提供真实、可信、动态的风控基础。
不是金融科技,而是产业基础设施
“66云链不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只是我们服务产业的一个能力。”左杨农强调,66云链长期扎根于能源化工行业,构建了覆盖公路、水路、铁路、仓储的一体化数字供应链能力,已服务中石化、中化、国家管网、盛虹石化、万华化学、孚宝等4000多家能源化工企业和50多个化工园区。
在这一过程中,66云链积累了大量秒级采集的传感器数据,涵盖运输、仓储、交付等环节。这些数据原本用于生产调度,经过企业授权后,也可以成为金融风控中的“数字物证”。
产业数字资产的核心:“时序数据”+“工艺逻辑”
自2024年起,66云链参与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产业数字资产金融创新的穿透式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该课题由华夏银行牵头,66云链是流程工业唯一参与此课题的企业。66云链在这个课题里主要研究的是:在流程工业,如何把传感器里面的数据变成产业数字资产。
在流程工业中,工数字化程度高,工艺链条复杂、数据密集。 例如:
- 精细化工、炼油厂等的生产系统,采样频率高达毫秒级
- 传感器采集包括:温度、液位、压力、地理位置等数据
- 同时接入ERP、MES、PLM等系统,构建全过程数据链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汇总建模,不仅可以实现生产优化、预测性维护,还可以形成覆盖“采购合同→原料入厂 →生产→产品交付、运输出厂 → 回款”的完整闭环,实现“钱—物”的交叉验证,这就是产业数字信用的来源。
66云链提出的“产业数字资产”不是“票据单证”,而是通过工业传感器以二进制形式取自工艺和物流场景中的‘数字物证’,符合工艺逻辑完整、商业逻辑自洽和时间轴清晰连续的商业中立要求。
一旦有人试图在其中作假,数据的波动和异常会立刻被识别出来,这也是金融机构可依赖的真实信用基础。
看得见的“数字物证”,才是金融机构真正想要的
金融机构最怕什么?看不到货、看不懂流程、控制不了风险。左杨农坦言:
“不能只靠发票、合同判断真假,要靠数字物证。
66云链打造了三个关键数字能力底座:
– 全国37万台危化车、所有普货车、铁路货运、船运的实时轨迹网络;
– 全国1/3第三方大型液体库区的库容管理系统;
– 接入工业互联网的高频传感器实时数据平台
通过66云链自主研发的AI智能体”小六子”,金融机构可以对已经放贷的资产进行实时监管:
-
货物在哪里?
-
有多少?值多少钱?
-
是否发生风险波动?
实现贷前评估、贷中监控、贷后预警的全流程监管能力。
为满足金融机构拓客的需求,66云链已推出以下产品模式:
已助力金融机构放款超100亿,零坏账零逾期
截至目前,66云链已与:
- 15家银行
- 数十家供应链金融公司
开展深度合作,累计实现:
放款总额超100亿元
日均贷款余额超30亿元
监管货值峰值超70万吨
单一客户监管估值达7亿元
实现零坏账、零欠息、零逾期
这背后,是产业数字资产的“硬支撑”,更是流程工业数字化能力的实际落地。
“产业数字化不是炫技,而是金融信任的根基。”
左杨农表示,真正懂产业、懂工艺、懂物证的数字平台,才能为金融构建可信、可持续的风控体系。
66云链,愿与更多金融机构携手,把产业做实,把金融做稳。